尊敬的各位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“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”今天,2022届的你们圆满完成学业,即将迈入人生下一阶段,踏上新的青春旅途。
还记得刚入学时,你们腼腆的笑容里,闪烁着即将飞扬的青春;矜持的举止中,积蓄着愈加坚定的梦想。那时的你们对未来充满期待,在晨曦与晚霞中奔忙,每一天都无限新鲜,每一秒都在邂逅美好。
在郑大度过的这几年时光里,你们见证了文学院的发展。自2016年至今,文学院共引进、培养了包括学部委员、长江学者在内的特聘教授15名,培养了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,引进了包括港、澳、台在内的海内外优秀博士40余名,获得了15个国家级重大项目,正在建设四个国家级平台,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入选第三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培育系列……你们在校的这三四年里,文学院可以说是,捷报频传、硕果累累、高歌猛进、蒸蒸日上!我们每位同学都是见证者、亲历者和参与者,每一份成绩里面都有同学们的心血和汗水,大家与有荣焉,我们共享荣光!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”,今天的文学院正在向更高、更远、更强的目标迈进,期待所有毕业生与学院同频共振,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、为时代共创辉煌。
令人欣慰的是,文学院也在光阴流转中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。埋头伏案,你们逐渐培养起了人文学科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;挑战自我,你们在各类比赛和实践项目中探索自身更多的可能性。在“7·20”特大暴雨灾害期间和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中,你们不辞辛劳,主动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中,与学校、学院共渡难关、共克时艰,展现了文院学子的青春风采。这份青春印记会留存在文学院的发展史中,也会留存在你们每个人的心里。
经过几年学习、实践的锻炼,此时的你们已不再是懵懂的少年,而已经成长为有理想、有激情、有责任、有能力的栋梁之才,这既是你们的荣耀,也是学院的光荣!学院为你们的成长、成才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!
“荏苒冬春谢,寒暑忽流易”,在郑大的美好时光如白驹过隙。今天,你们将从这里出发,开启人生新的征程。在我们即将分别的时刻,我想提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:
一、报效祖国,实现人生价值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,涌现出无数的爱国英才。陆放翁风雨大作之日,“尚思为国戍轮台”,拳拳爱国之心天地可鉴;林则徐受贬流放,伊犁充军之际,发出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感慨;林俊德院士在“平沙莽莽黄入天”的大漠,隐姓埋名五十年,“纵死终令汗竹香”,用生命书写对党和祖国的忠诚。党的十九大以来,我国的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国梦的实现。国家兴,则人民安居;国家强,则人民大展宏图。爱国不是一句空话,不是一张空头支票,而是要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的实际行动。希望同学们向先贤榜样学习,“一寸丹心图报国”,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,为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!
二、服务社会,担起时代重任。从今天开始,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将真正地进入社会,凭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在社会上打拼。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。”社会是片广阔的天地,是人生的大舞台,那里大有可为。希望你们能够在奋斗时勇担时代重任,在工作中为社会服务,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、书写人生华章,相信你们定然大有作为!同时,你们中的另一部分人将选择继续求学深造,希望大家在做学问时能够沉下心、静下气,一方面结合社会和个人需要选择研究范围,做真正有价值的学问,为社会发展提供研究成果和智力支持;另一方面,待学成之日,你们将有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,希望你们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将自我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之中,更欢迎你们回到郑大共建母校!
三、感恩母校,牢记师恩。漫漫求学路,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各种条件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。感谢母校——厚山葱郁,眉湖泛碧,三月桃花开,四月樱花绽,郑大的自然环境是美的;图书馆典籍浩瀚,钟楼前活动缤纷,体育场百家竞技,郑大的人文环境也是美的。“此去须怀报国志,不忘春风化雨情。”牢记师恩——为了大家能够学得更好、生活得更好,学生工作的老师们日夜操劳,同时也默默关注着你们的每一个成长时刻;为了提升课堂质量,让大家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,教学工作的老师们呕心沥血,认真备课,真诚地希望同学们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;行政部门的老师们为大家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,统筹安排,努力做好服务工作,让大家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!正是老师们的辛苦付出,大家才有了搏击长空的实力与自信,同学们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乃人之常情!
又是一年凤凰花开,再闻六月骊歌声起。同学们,毕业对你们来说是终点,也是起点。你们将离开美丽的郑大,走向新的天地,走向更光明的未来。无论你们走到哪里,希望你们记得曾经在郑大文学院度过的岁月,这是你们一生的宝贵财富;无论你们身居何处,希望你们记得,母校时刻敞开怀抱欢迎少年归来。往日欢歌如梦,转身万水千山。愿你们永远有青春笑脸,愿我们在未来欣然相见!谢谢大家!